×

山东招生信息网

山东招生信息直通车

志愿填报易点通

高报直通车

烟台市高新区:“三项支撑”,赋能学前教育优质普惠

TIME:2023-11-20
分享:

烟台市高新区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幼有优育的美好期盼,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完善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学保教内涵发展,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目前,全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70.08%,居烟台市前列;优质园占比88.89%,居全市第二;普惠率100%,列全市首位。2023年9月,高新区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级评估认定,被列入“全国普及普惠县”国家评估认定名单。

一、夯实主体责任,强化动力促发展。

一是落实经费保障,致力普及普惠。重视教育经费投入,2020至2022年,高新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比例逐年增加,累计投入1.4亿元,占教育经费比例高达23.17%。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把教育经费用到扩大学前教育公平、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刀刃上。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多种渠道筹措的经费保障机制,对全区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按生均公用经费810元/年的标准给予财政补助。

二是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园区建设。在摸清生源、民意、设施设备、师资等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城乡总体规划和教育发展需要,在规划中优先预留、保证教育用地。自2020年以来,相继启用益文幼儿园杏山园、益文幼儿园中海园、第二实验幼儿园等6处公办幼儿园,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趋于优化、比例适当、规模适度的学前教育格局,有效缓解了入园压力。新建幼儿园的建筑及室内装修设计严格执行省级规范化标准,为孩子们建立安全、舒适、优美、丰富的幼儿活动环境。

三是压实监管责任,规范办园行为。成立高新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幼儿园开展全方位督导检查,形成工委管委负责、教育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齐抓共管良好局面。建立《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制度》,构建“清单管理明责、紧盯关键督责、双向述职评责、用好结果考责、区分类别问责”为主要内容的全链条监督机制。划分督学责任区,坚持每月实地督查幼儿园,坚持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并重,实现日常督导工作全覆盖。强化安全保障,建立工委管委统一抓总,部门协同联动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提升区、校两个层面的综合应急处置能力,筑牢幼儿安全防线。

二、完善人才培养,多措并举抓队伍。

一是坚持引育并举,强化师资力量。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把政治合格、普通话水平、业务素养作为刚性要求,严把入口关,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建强幼儿教师队伍。自2020年以来补充在编教师251名,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比例达到100%,列全市首位。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重点实施教师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建立“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梯队培养机制,每年组织园长培训,定期组织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不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外出或参加线上培训,加快培养有思想、有情怀、懂专业、善管理的优秀园长,不断壮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幼儿教师群体。

二是恪守第一标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制定师德师风培训、教师学习教育等工作制度,印发“树师德、正师风”专项整治、师德标兵评选表扬活动等文件,将师德专题教育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能力建设有机结合,健全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培训机制。幼儿教师每年开展一次师德考核,评定优秀和合格等次。多年来,高新区幼儿师德师风问题实现零举报、零投诉。

三是保障工资待遇,完善激励体系。落实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公办幼儿园列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学前教育学校经费列入财政保障体系,在编教师工资全部纳入财政统发,各项待遇均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各类幼儿园依法依规足额足项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民办幼儿园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高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2倍。

三、聚焦科学保教,内涵发展提质量。

一是发挥责任区引领。根据全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按照地域相近的原则,设立责任区教研组,由辖区优秀园长担任责任区兼职教研员,目前全区共建立3个责任区。依托高新区名园长·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展学前教育研究,探索学前教育规律,研究学前教育理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勇于创新,引领全区教研工作深入开展。

二是推进课程游戏化共同体建设。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尊重幼儿兴趣爱好、激发幼儿自主活动为宗旨,指导各幼儿园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研训等方式,从环境设置、游戏区域、活动组织以及生活起居等各种途径,开展课程方案的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形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全面涵盖幼儿发展领域的幼儿园教育课程体系。

三是科学开展幼小衔接。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开展幼小衔接课题研究,加强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教学、管理和教研等方面的合作,全面构建完善衔接机制。千方百计逐渐转变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形成家园社协同育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