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招生信息网

山东招生信息直通车

志愿填报易点通

高报直通车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发言汇编 | 青岛,淄博,潍坊,日照,临沂

TIME:2023-02-13
分享:

  党的二十大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明确了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行动纲领。近年来,青岛市将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数字“助教、助学、助管、助评”,全方位打造教育数字化发展新生态。我市先后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和首批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城市,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启动仪式上,我市作为唯一地市级代表作典型发言。

  一、探索数字“助教”模式,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一)推动数字赋能课堂教学。整合国家平台资源和青岛特色资源,形成“基础+特色”相融合的教学“资源池”,面向全市学校免费共享。开展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推广“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探究式教学,引导教师熟练应用备授课、数据分析等智慧教学工具,实现数据支撑的课堂教学全过程诊断与评价,打造智能高效课堂。我市教育信息化27个典型应用案例,获教育部全国推广。

  (二)推动数字赋能教学研究。建成1700余个同步课堂教室,重点在270余对城乡结对学校和141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开展网络教研、同课异构等活动,共同加强课程标准、教学策略的研究,实行精准教研,实现了优质师资、优质课程的共享;同时,开展教师专业能力诊断、分析和指导,促进了薄弱学校教师的快速成长。今年打造的网上巡课系统,强化了教学过程管理和教研协同,打通了教学管理最后一公里。

  二、探索数字“助学”模式,推动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一)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上着力突破。连续7年实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开展信息技术“三赛一节”(人工智能竞赛、创客竞赛、奥林匹克竞赛、科技节)活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在中小学全面普及人工智能课程,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2022年我市中小学生互联网综合发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近3年300余名选手在国家级信息技术比赛中获金奖。

  (二)在数字助力学生成长上着力突破。以“双减”政策实施为契机,开发“名师导学课”等公益课堂,依托信息技术优化作业管理,精准实现作业分层、个性化指导,并让作业内容可见、时间可控、结果可讲解,有关做法被评为全国“双减”典型案例。从社会和学校遴选生涯规划等优秀软件50余款在青岛教育e平台面向家长和师生开放,家校协同促进学生成长。建成的学生发展“十个一”系统,为学生提供了特色教育资源和个性化成长指导,推动了全面育人。

  三、探索数字“助管”模式,推动教育管理科学有效

  (一)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精准化。紧跟数字技术更新迭代,近3年两次升级青岛教育e平台,打通市、区市、校三级应用,让教育数据可汇、可管、可用。今年建设的中小学课后服务平台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学生家长选课、课程师资收费监管集于一体,在满足学生兴趣培养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实现了对教师和培训机构的全程监管。

  (二)推进业务办理数字化、便捷化。在全省率先搭建网上信息确认系统,实现成人高考、研究生考试等报名信息化确认。2021年,搭建义务教育招生“一网通办”系统,实现零跑腿、零证明;建成民办普通高中网上报名录取系统,实现从考试报名到缴费录取全流程网上办理。今年我们将“一网通办”向幼儿园招生入学延伸,全面实现中小幼招生数字化。

  四、探索数字“助评”模式,推动教育评价智能升级

  (一)积极推动教育督导评价信息化。开发教育督导综合管理系统,为市、区市、校三级数据采集、管理监测提供信息化支撑。建成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监测子系统,对国家各项评估指标达标情况形成可视化报告,并实时预警。建成的督导问责子系统,集问题汇集、反馈、督办、问责于一体,实现了闭环管理。

  (二)构建教育信息化助力师生管理评价机制。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系统,为全市10余万教师建立了专业发展档案,并开展培训管理、评审评比、发展分析等,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支撑。开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成覆盖中小学生学业监测、体质健康、艺术发展、劳动技能、心理测量等领域的综合性平台,并向全市初中学生发布中考增值分析报告、向高中学生发放质量监测增值分析报告,靶向推送解决方案,利用新技术推动了考试评价增效。

  下一步,青岛市将以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为契机,全面推动教育服务供给、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治理方式变革,为加快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青岛智慧!

  一、致力于“学有优课”,强化教育信息化赋能,抬高乡村学校发展底部

  (一)高标准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投资3.48亿元,为445所学校配置国内先进的云、网、端一体化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实现由“人机交互”向“人人远程时时互动”跨越,彻底打通了城乡教育资源壁垒。“三个课堂”实现常态化按需应用,共开展名师课堂8804节、名校课堂4930节、专递课堂4704节,实现城乡师生“隔空交流、同屏展示、同师授课”,惠及学生20万余人。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在全国5G智慧教育大赛中获一等奖。

  (二)高站位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体系。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建成教育集团82个,其中城乡共建型教育集团53个,培育10个城乡幼儿园结对发展、10个幼儿园镇村一体化管理工作典型,辐射乡村294所中小学幼儿园,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孵化出一大批群众满意、社会放心的优质乡村学校。扎实开展义务教育强镇筑基试点,9个镇入选省强镇筑基试点镇,确定市级试点镇13个、县级试点镇20个,覆盖全市60%乡镇,加快做强镇驻地资源,在吸引乡村生源有序回流方面实现“破题”,全市共有660余名学生返乡就读。

  (三)高效率畅通城乡教师互助教研主渠道。针对农村学校学科教师少、教研能力弱的现实,借力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开展网络教研7724场,覆盖全市中小学、幼儿园4万余名教师,实现城乡教师智慧共享。建设城乡学校“虚实互助共同体”127个,覆盖全部乡村学校,农村薄弱学校提交“需求订单”,域内城市学校专项帮扶,有效提升了乡村学校教研水平。

  二、致力于“学有优师”,优化教师管理机制,全面激发乡村教师活力

  (一)聚力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完善乡村新建学校提前一年储备教师政策,近三年为乡村学校新招聘教师1853名,乡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连续三年降低。去年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达到1.005。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构建县域“网状互动”式交流轮岗新模式,近三年共有6400余名教师、校长参与交流轮岗,高于省定要求14.6个百分点。

  (二)全面激活乡村教师队伍活力。全面落实乡村教师10年、20年、30年职称晋升政策,覆盖乡村专任教师5484人,近两年共有573名乡村教师获得副高以上职称。整市落实“职级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分级聘任改革,加强聘后考核,实施动态管理,拓宽教师的上升空间,用更加科学的改革、更加精细的评价机制,全面激活乡村教师队伍“一池春水”。

  (三)优化乡村教师成长路径。聘请中国人民大学翟小宁教授为“淄博市教育发展智库首席专家”,统筹谋划乡村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策略。健全“新秀—骨干—名师—未来教育家”乡村教师梯次培养机制,成立首批20个乡村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培养了一大批业务能力强、教育教学水平高的优秀乡村教师,培养乡村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最美教师1人、齐鲁最美教师特别奖1人,6人入选国家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24人入选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三、致力于“学有优服”,优化保障措施,守护乡村学生健康成长

  (一)学习生活环境全面优化。全面启动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48个校园校舍类项目全部竣工。投入1.02亿,更换中小学护眼灯教室1万间、可调节课桌椅29.82万套,整建制提前一年完成用眼环境改善工程。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每生每天增加3元午餐补贴,惠及学生5.8万余名,乡村学生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成11个市、区县两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打造市域统一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云平台,搭建学校与精神卫生机构的转介桥梁,构建起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筛查-评估-干预”全流程管理。

  (三)是资助帮扶措施精准有效。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室114个,全覆盖474个省定贫困村,扎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教育资助政策精准落实,年均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6亿元,惠及学生约15万人次,我市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全国学生资助信息化地市级典型案例。

  党建强才能教育强。潍坊市深入落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中小学党建工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红色堡垒、红烛先锋、红心向党“三红工程”,把党建领航、党建赋能,融入教育改革发展、治校办学、立德树人全过程,党建统领办出“轻负优质”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着力强基固本,筑牢党组织红色堡垒。

  突出政治引领,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市、县教育工委以上率下、示范带动,各级党组织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体行动上。建强过硬支部,将支部建在学部、学科、教研组上,将党建工作有效融入教育教学;按照“四强一高”标准,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371名;探索党支部评星定级、分层分类建设,12所学校入选全省首批“一校一品”示范校。创新运行机制,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1+5”机制,把党旗树立在教育改革发展、疫情防控、安全稳定一线,将党建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绩,承担的国家和省教育改革试点达到36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始终走在全省前列。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部、中宣部、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等9次肯定和推介潍坊经验做法。

  二、倡树“三先三优”,打造红烛先锋队伍

  实施学习在先、创新在先、实干在先、党性优、师德优、实绩优党员先锋工程,发扬“红烛”精神,争做教书育人“大先生”。在师德涵养上走在前,建立月度优秀党员、育人楷模、最美教师评选等制度,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120余场次,7人获评国家级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名师;有偿补课投诉同比减少57%,教育系统更加风清气正。在师能提升上走在前,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设立青年党员教师先锋岗121个、鸢都红烛先锋100名,评选十大党建品牌教师和课程,搭建“名师+骨干”“先锋+引领”交流平台,去年50名教师获评齐鲁名师、名校长。在创新实干上走在前,创新“三定三聘三评”改革,激励全市党员教师凝心聚力抓教学,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3项、省级141项;舍小家顾大家,带头奋战在课后延时服务、寒暑假免费托管、疫情防控一线,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三、强化铸魂育人,引领青少年学生红心向党。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发挥思政育人“主渠道”作用,制定提高思政课育人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意见,县县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育人联盟、举办“同城大课堂”,推选思政“金课”72节、课程思政精品课65节,开发“81种职业体验”“大国重器”建模等思政主题课程,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打造育人“第二课堂”,确定61个市级思政教学实践基地,培养3600多名“红领巾”解说员,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建立以革命英雄、红色精神命名的班级大队,开展“红色班会”等系列活动,建立学校党史校史厅室、长廊,将年画、风筝、泥塑等非遗项目纳入校园文化课程,实现校园时时处处育人。深化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建立党组织主导、群团组织参与、家校社联动机制,开展“四史”进校园、红色文化进家庭等“五进”活动,评选爱党爱国示范校84所,聘任王乐义、杨守伟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二十大代表担任思政特聘导师,组织专题育人讲座430余场次。党建统领铸魂育人,被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肯定。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环境立德树人乡村教育振兴示范区。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会议部署要求,赋予“三红工程”新的时代内涵,大力实施党建“统领保障”行动,着力推动党组织战斗堡垒建设全面加强、推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推动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意识显著提升,切实把新时代学校党建工作转化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全环境立德树人的自觉行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年来,我市坚持“四个聚焦”,积极探索创新,健全完善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机制,提高教师管理效能,激活了教师队伍“一池春水”,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2022年,我市入选全省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市,群众满意度、政府履职评价位居前列,“战疫”课程建设、校医配备、关心关爱教师等改革创新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一、聚焦从严治教,构建“育评惩用”“四位一体”全过程师德养成机制。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育德。实施“四个一”固本培元行动,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将师德列为培训第一课,建立“开学第一课”党组织书记讲思政课制度,实施公办、民办学校思政育人协同共建、同讲一堂课行动,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了我市做法。二是实施“四评一树”“三评一创”评德。制定师德考核指导意见,对教师政治品德、师德师风进行正反向测评,采取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议、家长评议,选树一批年度师德标兵“四评一树”的方式评师德,采取教师评议、学校互评、主管部门评议,选树创建一批师德师风建设模范校园“三评一创”的方式评学校师德工作。三是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果断惩戒。制定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规定,对违反师德行为“亮剑”,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四是强化结果运用。建立师德师风记实档案,把师德考核结果与评先树优、职务晋升等挂钩,不合格的“一票否决”。

  二、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健全完善育人能力提升机制。

  一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用好一个师资库、办好一个大讲堂、培育一个“菁英成长空间”、举办一系列技能大赛、选派一批教师外出挂职研修、举办一批专题班次“六个一”培训体系。二是实施“青苗”成长计划。坚持源头引育,加大音体美、劳动教育、心理等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为青年教师搭建脱颖而出的多元化成长平台。制定公费师范生培养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大公费师范生培养使用力度。三是实施名优人才培养工程。完善人才梯队培养思路,启动“5115”计划,通过“三段式培养”,5年内培养骨干教师5000名、名师100名、名班主任100名、名校长50名。2022年,我市培育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名,2人获评“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5项、一等奖10项。

  三、聚焦管理效能,健全完善教师队伍效能提升制度机制。

  一是加大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出台进一步加强教师交流轮岗指导意见,明确必须交流、应当交流、可暂缓交流的10种情形及7种交流形式,5年内符合条件的教师交流轮岗全覆盖。二是探索建立任课公示备案制度,开展回归教学岗位行动,落实课时量刚性要求。以“校内公示、达标备案、例外审批”为原则,建立教师任课公示备案制度,备案结果作为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2022年秋季开学以来,全市318名高级教师重返一线教学岗位。三是实施校长队伍优化提升工程,优化校长队伍结构。启动校长队伍年轻化配备“三年行动”计划,择优配备45岁以下校长、副校长。近两年,新提拔“80后”干部95名,占新提拔的23%。实施校长后备人才储备计划,按照学校全覆盖原则,建立440人的校长后备人才储备库。四是健全完善综合评价办法,用好职称评价指挥棒。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建立师德“双签字”“双鉴定”制度;探索开展专业能力试讲答辩,制定教师职称申报操作规程,增设校长领学职称政策与申报人员个人自评环节。近两年,117名教师因自评不合格放弃申报,415人因专业能力测试成绩差、教学实绩一般没能通过评审。

  四、聚焦待遇保障,健全完善关心关爱机制。

  一是健全完善待遇保障体系,让教师“得实惠”。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巩固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的成果。出台支持青年人才集聚发展的九条措施、高层次人才补贴发放办法;设立普通高中超工作量绩效,提高班主任津贴,及时足额发放乡镇补贴,设立专项资金奖励乡镇优秀教师。二是强力推动教师减负,让教师“轻装上阵”。推出教师减负18条“硬核”举措、22项“瘦身”清单,探索弹性工作模式,推行“双减假”,对哺乳期、子女入托教师实行弹性考勤。三是健全完善表彰激励机制,让教师“有地位”。建立教师荣誉激励体系,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奖励“最美教师”“爱岗敬业教师”等典型,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健康体检,开展优秀教师休养活动,举办教师荣退仪式,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临沂是人口大市,但经济量大质弱,部分指标仍处于全省下游。在这个背景下,市委、市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建设现代化强市的突破点,强化改革创新思维,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落实经济发展与职教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共建、双向赋能,走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临沂路径。

  一、改革推进主体,高位统筹谋发展。

  紧跟部省共建职教高地步伐,实行职教发展“一把手”工程,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职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市、县、校三级推进体系,整合发改、教育、人社、工信、科技等多部门资源,高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规格召开全市职业教育现场推进会,各县区党委、政府,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会,市委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全面谋划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市、县两级形成了“抓发展就要抓职教”“职业教育是营商环境,也是招商名片”的强大共识。2022年,全市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围绕职业教育发展呈报调研报告13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职业教育作出批示21次,到职业院校实地调研10余次,主持召开座谈会5次,提出“将职业教育作为临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发展定位,设立职业教育发展奖补资金1000万元并逐年提高,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改革政策供给,强势赋能激活力。

  探索政府主导、部门搭台、校企多方作为的“1+1+N”发展模式,为职业教育提质赋能。在政府层面,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技能人才强市的十条措施》,推动各级政府真金白银投入职教发展。在学校层面,全面为职业院校松绑赋能,纪委、组织、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专班,重新梳理涉及职业院校教师引进、培养、兼职、晋升、待遇等政策,并督促落实,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在企业层面,积极构建职业教育市场化发展机制,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土地、税收、编制等组合激励的基础上,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提供启动经费。2022年,临沂首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展现了我市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新发展的良好风貌;改革市级技能大赛,赛项增加至36个,大赛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强化,在省赛中,获奖牌58枚,其中一等奖13个,位居全省第一;在国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6枚,创历史最好成绩,首次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开发立体化教材,开创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先河;职业院校合作企业数累计达1200家,合作共建专业点达180个,共建实习实训基地500个,省市级公共实训基地15家,134家规模以上企业设立企业大学、培训中心等机构,订单培养学生数1.5万人,临沂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

  三、改革导向机制,督导问效抓落实。

  以督导考核促进政策、项目落地生根,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奖惩化”的思路严格推进。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列入全市民生实事,定期督查临沂“职教十条”落实情况,对已列入文件的政策项目说了算、定了办,限时兑现。市政府对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县区进行表彰,并列支专项奖补资金予以激励,优先保障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和储备项目库,通过信赏必罚,有效压实了县区主体责任,全市职业院校向新、向实、向上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市累计投资53.3亿元,异地新建职业院校校区11处,扩建校舍4处,新增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学位4.2万个,公办中职学校全部达到省规范化以上建设要求,9所学校被评为高水平中职立项建设学校,数量全省第三。建立职业教育资源预警与供给保障机制,建立“十四五”职业院校建设任务台账,总规划投资153亿元,新建、改扩建18所职业院校。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明确2023年是“临沂职业教育突破年”,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部署安排,立足临沂实际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力争在政策体系、产教融合、供给体系、专业发展、队伍建设、组织架构、宣传氛围等七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全力打造职教大市、职教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