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推动大学设立科普专业
7月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科学素质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素质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支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突出科学精神引领、坚持协同推进、深化供给侧改革、扩大开放合作”的原则。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5%;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25%。“十四五”时期,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分别实施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人群的5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其中,“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被列为首位,明确指出了针对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方略,需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在教育融合上,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在教育模式上,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在师资培养上,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围绕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5项重点工程。在提升基层科普能力方面,我国将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建设,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养联盟,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设立科普专业。同时,提高教师科学素质,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加强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科学素质纲要》还从组织、机制、条件等方面提出具体保障措施,确保目标任务落实落地。